2016年8月8日 星期一
2012.06.10 無米樂觀後感
我所觀察到的農民有逆來順受、誠懇踏實、好客、樂觀、反求諸己、熱愛土地、不與人爭、知足、知命、任勞任怨、感恩惜福……等性格。我想,這些性格最主要的基礎是來自於宗教信仰,他們相信老天會觀察每個人而且自有安排,只要腳踏實地,無愧於心,老天是看在眼裡的。
影片中錕濱伯提到,種田就是一種修行,天氣壞總不能怪老天吧,只能接受了。這段話讓我體會到農民逆來順受的性格。即便是收成壞、穀價低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只要生活過得下去就好了。在以前農業興盛時期,政府以穀換肥及徵收軍糧的政策,讓他們過著捨不得吃米只好摻番薯籤的日子。現在工業發達了,社會也進步了,國家依靠農業成長已成了過去式,社會也遺忘了這些曾經為犧牲的汗水,追求著現代化的便利。而他們仍默默耕耘,依然守著「吃得飽就好」的觀念,曾歷經貧困窮苦,物質上能擁有的實在有限,所以他們知足,並且他們感謝上蒼讓他們擁有已經所有的。另外,就像錕濱伯說的,人一出生就領得生死牌,決定了一輩子的命運。今生做農民是天注定的,既然是天注定的,那就只有好好做下去了。這種知命性格,讓他們任勞任怨,自己一輩子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沒有不守本分的道理。如果生命中發生意外事故,他們也會相信是因為自己不守本分遭受了老天的懲罰。就像錕濱伯覺得眼睛瞎了,是自己曾虧欠他人,受老天懲罰了。
片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煌明伯說的一句話,他說會捨不得土地,但是辛苦了一輩子,也夠了,該放下的還是要放下。這讓我想到我阿公,在政府鼓勵休耕的政策下,即便因為年老了無法耕種了,他也不希望辦休耕。他認為土地有生命,不忍放著它不耕作。他是多麼熱愛這片耕種數十年的土地,不是只把它當作一個產米的土地,而是一位曾經讓他得以養活一家數口的老朋友。我阿公當了一輩子的農夫,我父親也耕作了十餘年,如今到我這輩已經停止了。我實在不捨份記憶的流失,看無米樂讓我好像找到它的蹤影,所以特地買一片光碟帶回家裡給全家人看。
至於農業政策,我只是一個從未經歷過那種艱苦的年代的後生,更沒有全盤的了解它,實在沒甚麼資格置喙,只好以我淺薄的瞭解做粗略的分析。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國家藉由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確立了自耕農的地位,卻又用以穀換肥的政策壓制農民的自主發展,如同使之由地主的佃農轉為政府的佃農。運用這些農業資源國家得以發展,而魚與熊掌不能兼得,大多數傳統農業被壓抑得如今無法穩定地、普遍地發展為大規模現代農業,如今只能輔導尚未休耕、氣若游絲的小規模傳統農業轉型。農民是被犧牲的,就像錕濱伯說的,農民實質上沒有過得更好。我想在享受現代便利性時,我們必須感謝這些農民的付出。至於片中的討論公不公允,我想這不是我能定論的,就像是歷史沒有絕對真實,只有觀點選擇上的不同。上學期我上陳芳明教授的《日治時期小說選》時,了解到人民撰寫的小說比史書更能反映當時的生活,即便有個人觀點參雜在裏頭,價值卻是史書不能及的。同樣地,片中的主角們每位都是一路篳路藍縷地走來,他們用雙眼見證歷史,用生命累積經驗,在經驗中淬煉出獨到的想法。我想,他們就是歷史,並且呈現一部分的史實,這比起任何學術專家所分析的台灣農業史更切實際。
再來談到台灣農業的未來,我認為最迫切的問題是有沒有足夠的人力投入營造台灣現代農業的環境。如果要有人力投入,就必須有利益為前提,所以我們要找到的是如何能夠創造利益。記得國中社會課本說,台灣土地面積不大,精緻化經營能夠創造最大利益。但很明顯的現在精緻化已經不夠,還要高科技。如果我們能在農業科技上獨步全球,讓台灣農業邁入現代化進程,進而創造利益。有了利益自然有人力會投入,後續發展就不成問題。我想政府必須扮演引導出高科技農業的要角,只要技術、人力、利益等要素齊全,到時候農業就能自力發展,自然水到渠成。這是我一點點過於理想與只懂皮毛的分析。
資料來源:http://dwhappyyo.blogspot.tw/2012/06/blog-post_8708.html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