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伯與他的牛〉 /姜玫如
在《無米樂》紀錄片裡,文林伯和他的牛是一對話不多卻亮眼的主角,而在紀錄片拍攝的場景菁寮,文林伯和他的牛十年如一日的相偕為伴,在農事不忙的時候,有時會扮成可愛的聖誕牛公公,為村民與遊客提供乘牛車、割稻飯飯桌服務,這對搭檔出場時,總能吸引人群目光,真是模樣百變的一對寶。
這次在傍晚時分前往文林伯的家, 想跟他約定隔天的探訪時間,文林伯家的院理正堆著滿滿的番薯,文林伯夫婦略略挑棟著說:「這些是要剉籤給牛牛吃的」。隔天早上再到訪時,寬敞的院埕已鋪滿番薯籤,迎著陽光閃亮著金黃色的光澤,洋溢著牛牛的幸福。
文林伯侃侃而談他的養牛史說:「我十四歲就開始養牛了,養過的牛有三十隻,三十歲的時陣我較愛駛兇牛,比較有力,但是常常被牛鬥,都要吃鐵牛運功散」,聽完這番話,我自顧自偏離主題地想:「原來,鐵牛運功散真的是讓養牛人運功用的啊!」如今文林伯已認老,改養性情溫馴的母牛了。
現在文林伯的牛並不是《無米樂》影片中那一隻,影片中那頭牛大約在六年前去世,當時老牛已二十三歲,而牛的平均壽命約二十五歲。文林伯說,當時老牛的身體狀況不佳,日子不多了,他便透過親戚的介紹,從花蓮富里買現在這隻小牛過來,當時小牛大約三歲,小牛來二、三個月後,在農曆的七月七日中午十二時,老牛斷氣離世,文林伯特別說:「這是牛郎織女一年一度相會的時間。」老牛去世後,文林伯把牠埋在田裡,埋的時候小牛也在哭,而每年農曆七月七日老牛的冥日,文林伯都會在埋葬的地點祭拜牠。
聽文林伯這樣訴說的時候,我覺得他是把牛當人,是當作自己孩子一樣的關心與相處,他說:「牛是知死不知走」,即便知道將要被殺了,也不會逃跑,甚至他像獻寶一樣地誇讚起牛牛的聰明:「遠遠聽到我的摩托車聲就會站起來喔,看到我太太也會叫喔,很巧耶!」 文林伯那模樣,真的就像是在講自己的孩子、孫子,有著一份驕傲!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菁寮習事:菁寮的那些日常美好》(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8月),頁62-6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