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15日 星期一
崑濱伯與漢代的天人感應、唐代的佛教
中國歷史上的西漢,在漢武帝時代有位董仲舒,他為了勸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能多關心國內百姓的生活,不要一直勞師動眾的攻伐匈奴,曾經提出「天人感應」說。
「天人感應」的概念是:皇帝是天子,代替上天(老天爺)統治天下,而上天會用降福或降禍來提醒皇帝「是否做好皇帝的工作」。當皇帝的表現很好時,上天會賜給國家豐收的年;當皇帝的表現不好時,則會降災害給這個國家;若是上天降禍給這個國家,而皇帝仍不改變,那有可能上天會把天命(統治權)交給別人,換言之,就是讓這個國家滅亡,即改朝換代。
所以為了保有天命,皇帝就要照顧好百姓,所謂「上天有好生之德」,皇上應該愛民如此才對。因此上天是有在做評鑑工作的,很像我們民間所說的「舉頭三尺有神明」。
到了唐朝,又流行佛教,佛教講因果報應,「種什麼因得什麼果」深入人心,也很受到東方人的重視,一直到現在,因此民間盛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於是「天人感應」加「因果報應」,上天就一直廣泛的存在我們的生活之中,而且是宇宙的主宰。這種主宰的概念,西方稱上帝,伊斯蘭人稱真主。
無米樂中的崑濱伯有一段談話,頗像「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的。 崑濱伯說他在五十幾嵗眼睛出問題時,他一直檢討自己是不是有做壞事,而被天公伯(即:老天爺)處罰。他自己檢討自己,雖然小時候偷摘過芭樂但是也沒有做什麼壞事,後來一直想一直想,想到可能是以前賣花生給別人的時候沒曬乾就賣了,害別人買去之後賣不出去。他邊搖頭邊說「唉唷,人真的不能做壞事,天公伯都有在看的啦」。
因此崑濱伯將自已眼睛的問題,認為是自己表現有缺點,而受到上天處罰的;年輕時的「沒良心」的事,終於回應在他的身上。他沒有怨天,卻責怪自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