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水流,探尋嘉南大圳的故事〉 /余嘉榮
跟水圳阿伯的相遇可以說是個美麗的錯誤。某日透南風團隊為菁寮小旅行的自行車路線在鄉間勘查著,車行經過南八二道路田埂時,遇見一位老農夫熱情的對我們揮著手,我們當然也用最熱情的笑容回應他的招呼(心裡還暗想著鄉下的農夫真熱情!),只是沒想到當我們停妥車子,走近要跟老農夫寒暄幾句時,他卻滿臉抱歉的對我們說:「真不好意思,我以為你們是水利會的人,我認錯人了!」
這個錯認我們的老農叫做王輝雄,是菁寮隔壁菁豐村的人,他看顧的田地位於菁寮支線第二號制水閘門旁,雖然是個錯誤的相遇,然而他卻熱情的對著我們侃侃而談有關於菁寮二號制水閘以及菁寮灌溉水圳的來龍去脈。
日治時期嘉南平原的耕作模式俗稱「看天田」,『看天』兩字點出農民的無奈,說明當時稻作完全仰賴無法預測的氣候和雨量來決定當季的收成。當時日本政府在探勘調查了地理環境後,認為像嘉南平原這樣乾枯的區域,構築工事引進充足水源才是永久改善「看天田」耕作困境的解決之道。
因而在大正九年(西元1920年),八田與一正式奉命改善嘉南大圳水利事業。歷經十年的努力,昭和五年(西元1930年),嘉南大圳、烏山頭水庫完成。嘉南大圳的源頭是取自烏山頭水庫,水庫位於曾文溪支流官田溪上游,集水區有五十八平方公里,水庫容積約一。五億立方公尺,水深可達三十二公尺。嘉南平原可以引水灌溉的農田從原本的五千公頃激增為十五萬公頃。於是當地農產量遽增,有無數的農民受惠,後人為感念八田與一的卓越頁獻,尊稱他為「嘉南大圳之父」。
菁寮周邊的灌溉水圳便是嘉南大圳的支流。王輝雄阿伯告訴我們:「後壁菁寮是由嘉南大圳北幹線輸送,到了後壁轉入菁寮支線,再由小水圳流入村子里的稻田。菁寮的水圳屬新營區區工作站,因為雨量不足的原因,近期水利會擬訂了相關的供水措施,灌溉期間的水源是進水八天,停水七天。」談話的這一天剛好是供水的日子、水圳裡清澈冰的水嘩啦嘩啦的奔流著,你很容易就能想像這些水往下游流去,經過大小柒道進入廣闊的稻田裡,然後提供稻作滋長所需的水源。揮別王輝雉阿伯,我們從二號制水閘出發,沿著長長而綿延的水圳往上游踏查了一小段,水圳的某些段落其實不深,有些農民在水圳上於是自行搭設了簡易的小木橋,方便往來於水圳分割的兩邊田地,炎炎夏日,來自烏山頭水庫的水緩緩的在小木橋下奔流著,幾個同行的夥伴索性脫了鞋,在小木橋上隨興的坐了下來,微風吹拂,嘉南大圳的故事還在腦海裡細細品味著,而木橋底下清涼的水流早已帶走我們雙腳的疲憊。
資料來源:
〈沿著水流,探尋嘉南大圳的故事〉,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菁寮習事:菁寮的那些日常美好》(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8月),頁30-35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