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菁寮原來是菁仔寮〉/王浩一、劉克襄

 

〈菁寮原來是菁仔寮〉/王浩一、劉克襄

位於菁寮的墨林文物館,不僅保留住傳統建築也完善保存了手工藍染技術。

墨林里里長夫人洪柳娟,正在院子裡以竹竿瞭曬藍染的衣服。深藍衣服隨風飄動,這已經染過第十二次了。目前台灣有兩個地方做藍染,一個是北部的山藍,個則是南部的木藍(1)。木藍,一種染布用的植物,就是當地所謂的菁仔,它跟菁寮地名有根深柢固的關係。菁寮地名的由來,就是因為當地以前都種染布用的菁仔,要染布就必須先蓋草寮,讓菁仔發酵後才能製作菁(菁就是染料)。因為有草寮之故,後來要來此地的人都會說:「我要去菁仔寮。」之後就化成「菁寮」的地名。

里長夫人指著屋詹下的盆栽說,這就是木藍,也就是在地人說的染布菁仔,正開著花。要染布,必須要採葉子當原料,因為葉子含有藍靛素,把布料和葉子一起拗(淡泡),讓它發酵。染的布料一定得是天然纖維材質,絲、麻、羊毛等都可以。看著迎風搖鬼的翠綠菁仔,彷佛看著常綠苗壯的蓬勃菁寮。

 

(1)山藍與木藍:日治時代,日本公司在台灣種植染料產品,當時台灣生產的染料作物有兩種,一是山藍,一是木藍。山藍適應環境強,多種植在其他作物難以生長的山坡地,如宜蘭貧療的山地裡。木藍多種植於貧療且缺水的田地,當時的台中、台北、台南廳是重要生產區。

資料來源:

王浩一、劉克襄:《浩克慢遊》(台北:麥田,201510),頁112-114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