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稻來,走進菁寮老人聚場的故事〉 /余嘉榮
臺灣人口老化問題嚴重,在菁寮這樣傳統的農村更是明顯、年輕人口外移,獨居老人的比率偏高;沒有子女的照料,許多老人通常幾碟醬菜一鍋清湯便是中餐與晚餐了。為改善這樣的景況,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在「菁寮聚落文化保存活化再利用計畫」的推動脈絡中,邀集菁寮、墨林、後廍三個里共同推動老人食堂,食堂就設在菁寮聚落文化保存示範點「稻稻來」空間 (由墨林莊家古厝改建成社區共享空間)。
「稻稻來」,隱含著台語諧音「慢慢來」的意思,形塑的是農村緩慢的生活節奏與氛圍。自廚房開始提供老人中餐之後,每天上午十一點,聚落裡的老人陸陸續續的以踩鐵馬、騎摩托車,或步行的方式到「稻稻來」社區廚房領取餐盒。中午時刻,在廚房服務的媽媽們對老人熱絡的問候語充滿整個空間,雖然都是彼此熟識的居民,然而沒有這樣的服務平台,老人家平常也多是自己在家伴著電視默默進行一個人的午餐,現在氣氛可不同了,來廚房取餐的時候,多了可以談天說地的老伴,一下子彼此提醒身體要自己照顧好,一下子談到誰家的兒子媳婦的近況,一下子又聊到了以前農忙時,大家在田邊一起吃飯的回憶!在這裡,聚落裡的長者重新有了新的情感連結與交流。於是,我們彷彿看到了那種古早農村才有的「相放伴」的人情味。
許蔣復阿嬤告訴我,她有兩個兒子,一個住新竹、一個在菁寮,她自己住墨林,平常中餐就是便當或者自己煮,知道有這樣的服務時,她馬上就報名參加了,因為自己獨居在家,不可能準備那麼多菜色;而在北勢老街旁開設理髮店的許正義先生表示,他跟老婆店裡忙的時候,中餐都是隨便解決,現在他們每天都有溫熱的中餐可以吃,就像吃到媳婦煮的一樣!
墨林的殷獻政里長說:「推動老人食堂是他多年來的願望,以前沒有空間,現在恰巧有『稻稻來』空間,文化局又積極的促成此事,時機到了,我們就正式的把它推出來!」聚落裡的媽媽們有時候會來擔任服務的志工,有時候看這些志工媽媽們忙進忙出的,卻沒有人喊累。
在她們身上,有一種農村特有的氣質,一種自在與自得!這樣的氣質,我想大約是來自於大半輩子的勞動,來自於她們對人生的認份與看透!如你也有機會坐下來與她們共進午餐,您會吃到滿滿的感動。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菁寮習事:菁寮的那些日常美好》(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8月),114-119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