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菁寮地區社造推手〉/《菁彩重現:無米樂故鄉的故事》

 

〈菁寮地區社造推手〉/《菁彩重現:無米樂故鄉的故事》

墨林社區

1998,殷獻政當選墨林村村長,他開始思索台灣加入WTO 後多數務農的村民將何去何從的問題,如何為村民創造優良經濟環境,是他服務選民的首要課題。殷村長在就任後便積極配合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工作,以富有地方傳統特色的「藍染」與「草編織」等為主題來規畫活動,鼓勵年輕子弟及有經驗的居民學習傳統藍染與草編織技藝,獲得村民熱烈的迴響,使古老產業技藝能夠傳承下來,並成功開創出地方產業商機。

墨林村的社區營造約可分為3個階段,初期首先消除髒亂點並加以綠美化,具體成果是墨林社區親水公園的營造;2階段則以尋回失傳產業文化為目標,陸續舉辦藍染、草編織研習,將傳統產業技藝傳承與發揚;到了第3階段則是成果驗收與推展期,將前兩個階段所努力營造的成果,結合地方原有文化資源連成觀光動線,吸引遊客前來參訪,如墨林文物館、天主堂、阮家古厝等皆是主要景點。如今遊客到來常造訪墨林文物館、親水公園等處,而藍染與草編織產品也成為遊客喜歡的特色品之一,此外,殷村長還帶頭訪談耆老,記錄地方人文歷史軌跡,如販仔間、老戲院、「菜店」、輕便車、民俗信仰等,對於地方文化保存與傳承功不可沒。

 

 

菁寮社區

走進菁寮社區,是不是發現社區的髒亂點不見了?還可見到許多小巧可愛的巧佈點設計,處處有驚喜。菁寮社區的改變在楊端立村長及社區環保義工隊、社區居民共同努力下,透過自立營造方式,積極美化公共環境並開發現有的公共空間,以廢物再利用的觀念,將廢棄的輪胎搖身一變,成為安全又實用的花台,並搭配不同色系的彩繪,設置在各路口處,營造社區入口意象,顯得活有趣。

不僅如此,2008年透過文建會「區域型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劃」著手將代表過去菁寮繁華榮景的販仔間及「菜店」空間修繕,重新勾起老一輩的共同回憶,更增添了許多故事;而閒置廢棄的豬舍、堆肥舍則以社區工作坊方式,在村民共同整頓下,將雜亂點清除且轉化為社區的資源回收站。同年亦在農委會水保局「農村社區公共設施改善工程」計劃支持下,將南85線道路入口處閒置空間整頓為「無米樂稻米體驗園區」,提供居民與遊客多元化的體驗活動。

菁寮社區營造的推手除了村長楊端立外,近年來投入社的居民增多,如後壁農會秘書楊桂川、2008年返鄉的黃永全及以黃素琴、黃明受等社區媽媽們,提供農村工藝體驗及鄉土風味餐、社區導覽等,讓更多人了解菁寮。

 

後廍社區

後廊村位於後壁鄉最北端,緊鄰八掌溪河畔,走進這個村落,雖然它與菁寮、墨林比鄰而處,但呈現出來的風貌卻截然不同,少了商業氣息的渲染,卻多了一分農村的純樸。這幾年後社區的改變,不只讓外出奮鬥的遊子在返鄉探親時感到驚艷,就連長久居住的社區居民也明顯感受到它的變化,而這樣的成果要歸功於在2006年當選村長的黃正雄。

早年以製糖為主,在日治時期與民初時更曾是茄芷的大本營,家家戶戶以編織茄袋為家庭副業,在此因緣下,黃村長以一系列「營造後甜蜜新故鄉」計畫為主軸,建立屬於後的村落意識與文化,2006年營造後甜蜜新故鄉計畫、2007年營造後甜蜜新故鄉之打造幸福A生命力、建立後關懷中心、2008年更以信義房屋一家」計畫打造出一座由村民設計、出磚及親手搭建的「幸福花園」,如今這座「幸福花園」不僅是後社區營造的象徵,更是後居民們的最大驕傲,轟立在「幸福花園」中央的石車,更向人們宣告早期後製糖的昌盛。而自2008年起至今,社區先開辦了「手工藝編織創業班」職業訓練,再透過文建會「區域型文化資產環境保存及活化計畫」以居民無償提供的三合院整修了「茄芷阿工作坊」,為後茄芷阿找到了一個家,也為這群可愛的茄芷阿創造出一個走秀的伸展台。

廍社區在村長黃正雄的積極帶領下,加上在地村民的努力,透過政府公部門的支持,村民社區意識開始凝結,居民不在乎觀光能帶來多少利益,而是在乎自己的環境生活品質是否有改善,並保有「無米樂」的精神,打造出有鄉下味的甜蜜幸福小庄頭。

(資料來源:台南縣政府,《菁彩重現:無米樂故鄉的故事》(台南:台南縣政府,2009)238-243)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