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3日 星期日

〈收割時分,懷念相伴工的割稻飯〉/余嘉榮

 

〈收割時分,懷念相伴工的割稻飯〉/余嘉榮

隆隆作響的收割季節

一百零(西元2013)十一月九日的這一天,從後壁區農會退休下來的楊桂川秘書,他的稻田正收割著。隆隆作響的割稻機在稻田中筆直的來回梭巡收割著這一期的稻作,割稻機前銳利的鋼板機件刷刷刷的,將一欉一欉的稻穗吸納進割稻機龐大的機體裡。不遠處,數十隻此起彼落的黃頭亦步亦趨的跟隨在割稻機的身後,正在搶食從溫暖泥地裡被掀翻出來的蟲子。

因著書本裡的知識看多了,我總天真的認為農業的經營跟節氣的運行是息息相關的,然而臺灣農業技術的發展早已遠遠的超乎我自己的想像,楊秘書告訴我們,節氣是中國北部黃河流域發明的,跟臺灣不一定很符合,以前確實是要靠天吃飯,有雨水才播種,例如:「國曆五月初六就是立夏,稻子進入抽穗期,這沒有錯,但是現在跟以前情況不同,現在是靠水庫灌溉,跟節氣已經沒多大關係了。

有趣的是臺灣為什麼不同一個時間播種呢?原來是跟收成有關係!楊祕書說因為割稻機是有限的,專業割稻機從屏東一直割割割,割到臺北,如果同一個時間收成的話,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割稻機可以割稻,所以它要差幾天去年我們這裡比較慢收割,因為缺水影響稻子成長,一期稻作就跟中部撞期, 要收成的時候都沒有收割機,所以收成時間必須不一樣。

一般來講,在臺灣,水稻越早種的話產量越高,月種比一月種產量更高,一月又比月產量高,但是烏山頭水庫一月廿十一日才放水,沒辦法早種,但是八掌溪畔的田自己有水井,他們都提早種,所以產量都會很高, 其他依靠灌溉的重劃土地就沒有辦法提早種。

與楊秘書談話的同時,裝滿稻穀的割稻機轟隆隆的開到我們的身後,隨即從機體伸出一只長長的輸送管,將機體裡的稻穀傾洩而下,倒進早已在旁等候的貨車車斗裡,貨車司機也在一旁靜靜的看著收割的作業,我看他起了一穗稻穀,緩緩的走過來同我們談天。

司機大哥邊檢視手上的稻穗邊跟楊秘書說這期的稻子很漂亮,楊 秘書同樣檢視著稻子說:「菁寮這邊的土地絕大部分都是黏土質,種出來的水稻產量高品質也好,今年天氣冷,稻子成長期要多十天,有些地方可能甚至要多三十天也不一定,像溪埔那邊,比較好吃,發育時間越長越好吃,收成也更好,較冷顛倒好

 

相伴工與割稻飯

如今稻作的採收方式都是這種大型的機具在協助農民收割了,幾公頃寬廣稻田裡,只需要1個駕駛割稻機的司機、1個開著搬運貨車的大哥,還有地主本身三個人就可以進行收割的作業,突然我想起了聚落裡的解說員在你開始準備享用地方風味餐割稻飯時,一定會附贈的台詞,說是從前農村在稻子收割的季節時,是需要聚落裡許多的人力來互相支援割的,這樣的方式地方稱作為「換工」或是「伴工」。

當時的社會農民普遍窮困,一塊地除了扣掉田租、水租、地租之外,還要購買農藥、肥料,所以大家其實都沒有能力再僱請工人,於是農村發展出這種「相伴工」的探收型態, 在收割季節時,找來親朋好友,互相交換彼此在農地上的活,共同協力進行整個聚落裡的稻作收。

於是在收割進行中的中午歇息或者收割完工的時刻,農村的婦女們便要使出拿手絕活, 準備幾道豐盛的飯菜來回饋這些前來相伴工的親朋好友們,這便是割稻飯的由來。說是田地裡勞動多、體力負荷大,因此割稻飯的配料多半有燉滷得鹹入味,或者同樣偏鹹香味四溢的菜,讓農夫們咬上一口菜就可以多扒了好幾口飯。

可惜現在的農村已不復見相伴工的農人群聚在稻田裡吃割稻飯的景像,聚落裡的人把這樣因為稻作生產所衍生的料理文化轉換成觀光旅遊的型態,所以我們反而很容易在聚落裡看到群聚的觀光客在幸福花園或者稻稻來空間裡,享用著那改良版的割稻飯呢!

資料來源: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菁寮習事:菁寮的那些日常美好》(台南:台南市政府文化局,20158)36-41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